隔开空间的门和门。这些“建筑工具”是每天多次打开关闭,没有不碰的日子,频繁使用的建筑装置。神社佛阁等文化财产建筑物的建筑材料,即使经过了数百年,仍持续发挥着作用。其持久的秘诀是什么?
本次展览着眼于通过拆卸而看到的建筑材料的内部构造和修复损坏的材料并再生功能的修理技术,对构成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建筑工匠的技术”的“建筑材料制作”的传统技术进行了深入的手术。


会场是竹中大工道具馆的1F大厅。为了能仔细观看传统建筑细节中隐藏的各种技能,我们将其打造成了一个舒适的展示空间。本次展览除了日语、英语的解说外,还准备了QR码读取的多语言(韩国、简体中文、繁体中文、Français、Deutsch)的解说(日本博2.0辅助事业)。

在会场迎接的是高约2.8米的栈房唐户。是在重要文化遗产建筑物中实际使用的门。尽管经历了300多年的风雨,但仍守护着佛堂的门。一边盯着门一边缅怀其漫长的历史,对其深奥的魅力不是很有兴趣吗。请一定要在会场品尝一下只盯着门看的稀有经验。

在会场中央,在4.6m×2.4m的巨大桌子上,按照展览会标题“解体”了门。会场正面的栈房唐户,虽然是一扇简单的门,但实际上由40个部件构成。


在实际的修理中,为了不知道修理了哪里,进行了古色的加工,这次特别是在知道修理处的状态下进行展示。除了通过贴身采访拍摄的实际拆卸修理影像外,还可以从多方向看到平时看不到的建筑物的内部构造和精致的修理技术。

从事国宝和重要文化遗产建筑物的建筑材料修复工作70多年的建筑师铃木正先生,介绍了至今为止遇到的建筑材料中使用了最高峰技术的舞良户和明拉门。可以看到只有负责制作的建筑师才能知道的秘密技能。

厚度为6mm的板上安装了直径3mm的竹子合钉等,为了不让门窗产生歪斜和弯曲,下了很大功夫。如果发生歪斜的话,不仅会对日常使用产生不便,还会伤害贴在门后面的重要隔扇画。在看不见的地方尽全力,可以感受到建筑师工匠灵魂的美丽。

门下放着镜子。请看一下刻有精巧的洞穴。

展示了国宝本愿寺御影堂窗门的最初材料(1636年)。从1999年开始历时10年进行的实际修理影像一起,可以近距离看到建筑设备修复的技术。


从连细节都不偷工减料、细腻的修理的每一个痕迹中,传达了当初守护木材流传后世的热情。

这是从江户时代前期的窗门发现的仕口复原模型。即使是同一栋建筑物的建筑材料,拆开后也隐藏着各种各样形状的hozo。在由垂直交汇构成的建筑材料中,没想到曲线被隐藏着,真是太吃惊了。为了考虑使用的人、场所,使之具有耐久性,在看不见的部分下费工夫做好工作。这是一个可以窥见施主与工匠之间的关系的深厚绝品。

这里的栈唐户(复原)是铃木正先生遇到的建筑物中使用了最高难度的技术。


拆开这个栈房唐户后,建筑物里收纳的整洁的建筑材料中会出现难以想象的复杂动作。为了忍耐数百年的使用,一个hozo的形状,一个小孔的宽度,一个过去的建筑师精心设计制作的完成型。

在复原模型制作中使用的道具和工作影像的同时,可以看到继承下来的手工工作。

展示铃木正先生的刨子。因为是不允许轻微误差的建筑工具的世界,所以即使看起来很相似也是完全不同的道具。

特别是堂宫的建筑材料,不能像成品一样设计,也不能有相同的尺寸。随着现场的重叠,自己制作、改造,种类增加无数也是门窗道具的特征。


在Hazuon的角,可以实际触摸展示中介绍的仕口模型。这次我们用丙烯酸制作了一部分模型。请一边拿着霍佐纳入霍佐孔的样子,一边检查打楔子时的霍佐形状的变化。
在展示各处设置的监视器上除了可以看到短影像外,在地下2楼的影像角,可以在60英寸的大画面上仔细观看重要文化遗产黄梅院正殿的舞良户的技法。另外,可以在官方Instagram上看到本次展览设置中拍摄的照片和影像。请务必观看“捆绑”展品的样子。
●官方Instagram在这里➡准备
<影像作品>
・重要文化遗产黄梅院正殿舞良户的技法(28分钟|2022)
・重要文化遗产黄梅院正殿舞良户的技法(短缩版)(1分55秒|2022)
・国宝本愿寺御影堂窗门的修理(6分30秒|2009)
・栈唐户解体(1分25秒|2025)
・轴心维修(1分37秒|2025)
・倒角和临时组装(1分25秒|2025)
・制作连子的加工和旧颜色(1分30秒|2025)
(学艺员・舟桥知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