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中大工道具馆为了将支撑建筑文化的工人的技能和心灵传达给后世,至今为止收集了国内外的木匠工具以及相关资料约30500件。这里以画廊形式介绍其中的一部分。
谷口是京都伏见的锯齿锻造,在关西有着销路。天明年间(1781-1788),生产最繁盛。保留着弯曲的背部和弯曲的锯齿等古式,一般认为是江户时代前期的东西。
二代宫野铁之助(1901-1996)是播州三木的锯齿锻造。11岁开始帮忙家业,1938年袭名二代宫野铁之助。据说他充满了锻冶的才能,很快就超越了兄弟姐妹的实力。一生都致力于保护古式传统技术,并将其技术传达给构成。 照片中的双刃锯是1954年为了神户的栋梁笹濑善雄而锻炼出来的。
宫野家是三木锯齿锻造的名门。初代平次郎和江户的中屋平次郎、会津的中屋助左卫门并列,被称为三人。从明治时代开始一直致力于木匠,而且只有单刃切、单刃锣、双刃锯,没有制造孔锯等。
中屋久作是玉钢时代最后一位名匠,住在东京小石川。据说是以从老师中屋平治郎的工作场所流出的天妇罗油的味道为灵感,学会了油淬火法。以被称为笹叶铭的独特粗叶散落的铭牌而闻名。
初代善作的长子继承了二代,二代的弟弟继承了三代。从大正初期到昭和20年代进行了制作。据说那个凿子的锋利度超群,削了柔软的吉野杉漂亮地切了。此外,他还拥有在地金上锻炼旋涡眼的卓越技能。1953年左右下落不明之后,被称为“幻之善作”。
据说名匠千代鹤是秀锻炼出的道具,虽然锋利又锋利,但是价格也很高,甚至供奉在神龛上。知道了这一成果的木匠江户熊(加藤熊次郎饰)虽然不认识,但还是让他代笔写下了恳切的愿望,并随信寄去了户籍誊本。据说是秀接受了他的心根,锻炼了15支大入凿,筹措了火车费,用夜行送到了大阪。那个组凿在江户熊死后,因为战争灾害而受损,但是转来转去保存在本馆。
重房是从17世纪左右开始持续的会津若松御用锻冶的门第,在大阪从事刀工修行的15代长子安右卫门(16代)再次开始打刀。与日下重道并列成为会津打刀的中兴者。会津自古以来就是东日本打刀生产的中心地,但是却落后于生产和销售的近代化,失去了传统的技术。
久弘是明治维新后成为凿子锻造的刀匠清弘的弟子。1897年左右在东京本所开业。因为作为借款的担保被取了久弘的铭牌,所以在葫芦里使用了左边文字的久弘的有名的刻印。钢的淬火和地金的附着非常出色。
千代鹤是秀(1874-1957)被评为不出世的名匠。1884年,10岁时进入叔父石堂是一。将人气一分为二的石堂秀一是表兄弟。1893年独立。虽然价格也很高,但是锋利度也很好。作为凿子、刨子的锻造而闻名,他亲手制作了各种各样的道具,经常完成了艺术品的领域。这些作品被评价为既有锋利又有精致的品格。
传说中的名匠千代鹤是秀锻炼的刨刃。是秀做所有的工作都是手工完成的,那就是 在那个工程中,花了很远的工夫,完成了一个道具。据说对使用的材料也给予了特别的关注,地金使用了在筛选上很费事的传统日本铁。是秀的道具之所以如此昂贵,是因为包含了这样的工夫吧。
石堂家是米泽藩的刀匠,明治7年根据废刀令转向了道具锻造。秀一和表兄弟千代鹤是秀一起在父亲石堂是一的手下学习,共同研究名人的道具。和是秀不同,没有刻铭,被称为“无铭石堂”,但是由于梳子型、矢羽地纹的独特形状以及其锋利度,与其他刨子被严格区分。
义广和哥哥国弘一起在江户时代末期从越后三条转移到江户八丁堀,获得了名声的锻造。当时被称为“凿子是国弘,刨子是义广”,被誉为制作刨子的名人。名工・ 据说千代鹤是秀也私淑,抄写了刨子的形状。
从江户时代末期到明治中期与弟弟义广一起活跃的兄弟锻冶。造型 被称为名人,制作了流畅的线条,有着合理的肉的道具,给后世的道具锻造带来了很大的影响。虽然被称为凿子制作的名人,但刨子也拥有强有力的流丽形态。
关西的名匠三代松原善作(重次郎)锻炼的刨刃。善作虽然有着卓越的技术,但据说是工匠气质和寡作。据说他喜欢喝酒,在约丽约的工作服上穿着绳子带在大阪的街道上,但是在1953年前后就断绝了消息。
梅一是加贺百万石刀锻冶清光第七代。大正5~6年迁往大阪,住在福岛。当时与“善作”并享有盛誉的名匠。1935年,因老龄而停止锻造。
梅一是加贺百万石刀锻冶清光第七代。大正5~6年迁往大阪,住在福岛。当时与“善作”并享有盛誉的名匠。1935年,因老龄而停止锻造。照片是削掉沟一侧(侧面)的刨子刃。
水平器用于调查部件的表面和组装状态是否水平。本品有英寸刻度,也可以作为尺度使用。
为了保持打开的状态恒定,可以用螺丝固定。
通过扭转绳子,使锯齿伸长使用。
锯身宽度的凹陷和眼睛的附着方式与日本相反。把握柄直接安装在宽幅的锯齿上。
用于加工建筑材料的洞穴等。
在板材等端部削出台阶时使用。阶梯差的宽度和深度可以用螺丝调整。
用于在木桶的内侧切掉镜板的沟槽。
用于粗糙的材料。
朝鲜传统的墨壶大多是以丝卷部为方形或立方体,墨池部为圆形或球形,以丝头为兽头的3部分构成的。另外,在下部切墨保存用的沟也是其特征之一。照片是以传说中的动物海泰为主题的。
在广阔的中国,可以看到各种形状的墨壶。它们可以从构造和形状分为屁股割型、单臂型、双臂封闭型、底部封闭型。底部封闭型还可以分为(a)向上型(b)一文字型(c)姿雕型等。照片是可以分类为拍卖型的墨壶,流丽的雕刻品和整体的造型都被设计得非常漂亮。
照片是在泰国中部收集的墨壶中以神鸟为主题的。泰国的墨壶的构造和功能与日本和中国没有区别,但是可以看出重视主题造型的倾向,其他还有猴子、青蛙、兔子的形态雕刻而成。
日本木匠工具的起源一般认为是在中国,但是今天形状和用法有着各种各样的差异。其中中国的台刨是推使使用的,所以有方向盘等与日本的台刨有很大的不同。
日本木匠工具的起源一般认为是在中国,但是今天形状和用法有着各种各样的差异。锯子一看就知道了,使用有框框的锯子推使用切断木材。在日本,曾经引进了竖锯的14~15世纪左右,使用了被称为大锯的框架锯。
对中东的木匠工具的详细情况还不清楚。从照片中的伊朗道具来看,刨子受到了欧洲的影响,但是锯子上有拉用的眼睛,和推用的欧洲的锯子不同。
尼泊尔毗邻中国和印度,是一个融合了多种文化的国家。在木匠工具方面,也有跨越北方山岳地带传来的中国、西藏文化和从印度传来的欧洲殖民地文化等的影响。锯子的把手虽然是西洋式的,但是刨子是中国式的,但是有两个人使用的特征。
不丹是夹在印度和中国之间的小国。在不丹、印度北部、尼泊尔等喜马拉雅山的山脚下,生活着建造木造寺院和住宅的民族。照片上的右手是丝卷,左手是木槌,具有原始的力量这一点很有趣。
在建筑工程的各个阶段举行的仪式,对木匠栋梁来说也是重要的工作之一。仪式时,祭坛上装饰用金箔和漆装饰的仪式用木匠工具,营造出严肃的气氛。此外,仪式道具自古以来就使用蝴蝶、墨壶、曲尺等。
印半缠是指将职业和商号染色的半缠,从江户后期到明治时期,木匠和左官等室外工作的工匠和挂钩、股引、足袋一起穿制服。
另外,据说以前也有每年年初从师傅和丈夫那里得到新的半褂的风俗。
江户时代的建筑工程是由幕府和藩的作事部门控制的,但是对于五畿内(山城、大和、摄津、河内、和泉)、近江这六个国家,在草创期有功的中井家担任了这个职务。管区内的木匠组在得到中井家的认可后才能参加工程,许可证是证明那个资格的东西。
从战前到战后的邮购用木匠工具目录和用于印刷的版木。这是1923年在东京江户川区开业,战后也持续营业的老字号香取屋。从木版印刷变成照片制版的过程中,可以看出木匠工具文化的有趣资料。
记录了建筑各部分尺寸的方法(木割术)的秘传书形式的卷轴。这是传到江户幕府小建筑方栋梁柏木家的奥书,1689年(1689年)伊兵卫政等向太郎右卫门政虎传授。全五卷由“御所大人”、“神社之部”、“佛殿之部”、“门之部”、“塔之部”构成,是了解江户时代建筑技术和木匠组织的重要资料。
作为匠家秘传的木割术到了江户时代就出版了,广为人知。1717年(1717)开板的本书是6本1组,由“宫雏形”、“武家雏形”、“棚雏形”、“数寄屋雏形”、“小坪规矩”、“规矩追加”组成。宫、武家、棚三本书解题了1658年(1658年)发行的新编三雏形,内容没有变化。
所谓规矩术,是指一边在头上描绘各部件立体组合的状态,一边平面地作图,进行涂墨的技术。特别是神社和寺院建筑的屋檐周围,部件斜接合,而且弯曲,非常难解,需要熟练。到了江户时代后期,解说了围绕屋檐的难解规矩术的雏形书开始出版。本书是1764年(1764年)立川小兵卫的笔。
画样是指雕刻物的底图以及其花纹。到了江户中期,收集了各种底图的图案书和雏形书开始出版。本书是其代表,1763年(1763)立川小兵卫的作品,共4帖。
在建筑工程的各个阶段举行仪式的习惯,在地镇祭和上栋式等现代也流传着,但是在拥有古老传统的神社和寺院等地举行了20多个仪式。掌管这个仪式也是木匠栋梁的一项工作。仪式上约定的事情很多,到了江户时代就制作了记载形式和程序的卷轴和雏形书。
作为面向学童的解说图,明治初年文部省出版的图集。生动地描绘了江户末期到明治初期的工匠们的样子。描绘了使用墨壶的墨挂、朱娜吊、锯子的木材、凿子的仕口孔雕刻、刨削等基本的木匠工作。
作为面向学童的解说图,明治初年文部省出版的图集。生动地描绘了江户末期到明治初期的工匠们的样子。描绘了木锯使用前锯大锯制作的样子和木匠在角材上涂墨的样子。
以双六形式描绘了上梁的样子的多色印刷木版画。全部5张中的1张。可以理解江户时代木匠的风俗。下部描绘了建方(组装)的样子,上部描绘了举行仪式的木匠的样子。